学习迁移对《全球化有效性》的影响

提升跨文化合作

By Michael Leimbach, PhD

内容提要

本研究考查了学习迁移活动对《全球意识》(Global Awareness)* 学习效果的影响;《全球意识》是一门教授建立跨文化关系和有效沟通相关技能的课程。研究对比了两组人群的技能应用和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情况:一组仅接受了技巧培训(纯培训组),而另一组在接受技巧培训的基础上,还参加了各种有助于将学习转化为工作绩效的活动(培训加迁移组)。

结果表明,学习迁移活动使技巧应用和工作绩效结果皆得以提高。同“纯培训组”相比,“培训加迁移组”在技巧应用方面的提高高出100%,对工作绩效的影响高出了48%。

结果还表明,尽管所有学习迁移活动都很有价值,但“技巧演练”被认为最有价值,随后是帮助学员将技巧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的活动和知识强化提醒邮件。总体而言,对“利用学习迁移活动确保学习对业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此项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提升全球化绩效

本研究是与一家跨国通信公司合作完成的。随着业务和客户遍布全球,突破文化障碍、成为一家一体化的全球化组织,是这家公司的重中之重。为达成这些优先事项,全体员工需要了解如何有效地沟通和建立跨文化关系。换言之,培养员工的全球化有效性技能,对公司的成功极为重要。

跨文化沟通与协作,是全球化有效性最为关键的技能之一。确保员工具备了参与全球项目和工作团队的技能,是公司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显而易见的是,这仅靠培训课程是不够的。员工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使用在培训中掌握的技能,才能对组织的整体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该组织决定与Wilson Learning合作,研究特定学习迁移方法对于全球化沟通技能培养的效果。

改善《全球化有效性》培训效果

大量的文章已谈到过单一培训的局限性,许多组织也已经借助学习迁移活动确保培训能够转化为实际工作绩效。然而,大多数关于学习迁移影响的研究都集中在技术培训或知识获取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研究涉及学习迁移活动对非技术培训的影响,如:沟通技能和人际关系技能,特别是跨文化关系技能。

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进行这项研究十分有意义。“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如果单一培训加上学习迁移活动,使像《全球化有效性》这样的课程显示出对工作绩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项研究将使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极大地受益。” 基于此种认知,Wilson Learning 全球研究与设计副总裁Michael Leimbach博士领导的团队开展了本项研究。“而且,如果我们能显示哪些特定的学习迁移活动,会对全球化沟通技巧的应用产生作用,组织便可以对全球化团队的有效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并可以利用这些迁移活动发展和提升全球化团队的绩效。”

研究

参与者

此项研究的参与者是客户高绩效人才库的部分成员。这包括绩效表现前10%的经理和专业人员,他们被认为是公司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人才,因此他们获得了额外的学习机会,为应对未来的组织挑战做好准备。本研究共有53名参与者。

参与者被分成两组,每组都参加了名为《全球意识》的不同版本的培训。

第一组(纯培训组)的参与者在为期一天的培训中学习了“全球意识”的相关技巧,培训活动包括讨论、体验式学习和讲师的教授。

第二组(培训加迁移组)的学习内容与第一组完全相同,但在此基础上还参与了三项额外的学习迁移活动:

  • 技巧演练:培训课程中额外增加了一天,向学员提供了练习所学技巧的机会。
  • 应用:此外,在这额外的一天中,学员针对一个现实工作中的情景进行演练,就如何将新学的技巧应用于该现实情况制定了行动计划。
  • 强化:培训结束后,学员会两周一次(共持续12周)收到一封简短的提醒邮件,其中包含了在工作中如何使用技巧的建议和提示。

评估

如果新获得的“全球意识”技巧只是在短时间内被运用,其价值是很弱的。这正是许多培训项目最终令人遗憾的结局 —— 一旦最初的“刺激”逐渐减退,改善也随之无影无踪。因此,我们选择在培训完成三个月后进行绩效评估。我们认为三个月是学员在工作中应用技巧、体验行为改变带来持久影响的合理时间。

本项研究考察了以下三项主要的结果:

技能提升:《全球意识》课程中共教授了10项特定技巧。我们要求参与者对每项技巧从“无变化”到“显著变化”进行四分制评分。而后,我们便能够确定两组参与者在从《全球意识》这门课中掌握的跨文化技能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绩效提升:技巧应用非常重要,但除非它使工作绩效产生实际的改变,否则不会对企业的效益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我们确定了《全球意识》所要影响的八项具体绩效结果。我们要求参与者对《全球意识》技巧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实际工作绩效进行四分制打分(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从而检验两组之间在工作绩效影响上的差异。

学习迁移活动的影响:由于只有“培训加迁移组”接受了所有三种类型的学习迁移活动,因此没有直接的方法研究每种迁移活动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求“培训加迁移组” 的参与者对学习迁移活动进行两次评分。首先,参与者使用五分制对每项学习迁移活动的重要性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进行打分。而后,我们要求参与者按照“最重要”到“最不重要”的顺序排出前三项活动。

结果

本研究的结果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了学习迁移活动对“全球意识“技巧的应用和整体工作绩效都产生了有意义的影响。

技能提升

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两组参与者在使用‘全球意识’技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下图展示了“全球意识”对技能的影响。

虽然两组的大多数参与者都表示通过《全球意识》课程,在技能提升上有足够或显著的改变,但学习迁移活动参与者则更倾向于表示获得了显著的改变。在大多数项目中,取得的提升都极为可观。平均而言,相较于“纯培训组”,“培训加迁移组”表示获得“显著改变”的人数多出两倍。两组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以下技巧:

  • 避免根据不同文化为同事/客户贴标签
  • 调整会议、电子邮件和电话交谈的形式和风格,以满足符合对方文化的预期
  • 根据对方在建立人际关系时的偏好和方式,进行调整

绩效提升

对打造公司的全球化能力而言,更关键问题是“学习迁移活动对工作绩效提升的影响”。下图展示了就对工作绩效影响,“纯培训组”和“培训加迁移组”的对比结果。

除一项绩效结果之外,对其它所有绩效结果,“培训加迁移组”参与者更倾向于确定其工作绩效提升归功于“全球意识”技巧的应用。相较于“纯培训组”,“培训加迁移组”参与者感受到显著绩效提升的人数平均多出48%。

就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而言,两组之间的差异出现在以下工作表现结果上:

  • 提高了跨文化员工的留存率
  • 改善了与跨文化供应商的互动
  • 更出色地筹划涉及跨文化人士参加的会议

对于“培训加迁移组”参与者而言,唯一没有高出的绩效影响是“保持项目的进度和范围”。一些参与者表示自己不直接参与项目管理,因此没有填写。这可能是对这项异常值的一种解释。

 

学习迁移活动的影响

我们提出的第三个主要研究问题是,“哪些学习迁移活动能最有力地支持学习迁移?” 为评估这项内容,我们要求“培训加迁移组”参与者对每项学习迁移活动的重要程度进行评分,评分采用的是从“不重要”到“非常重要”的5分制量表。随后,为更深入地了解学习迁移活动的相对价值,我们还要求参与者对三项迁移活动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进行排序。

如下图所示,所有三项学习迁移活动都被评为“重要”,而“技巧演练”和“应用”比“强化邮件提醒”更重要一些。

虽然参与者在5分制量表上将所有学习迁移活动评为“重要”,但在排序上表现出一种明确的偏好。大多数参与者 (79%) 表示“技巧演练”对于帮助他们将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绩效最为重要。其次是“应用”和“强化”,分别有31%和6%的参与者选择了这两项。

 

总结

随着我们在技术和全球化时代的不断发展,跨文化项目和销售团队的使用,跨文化买卖关系,及跨文化管理将变得日益普遍。企业将竭尽全力不断提升全球化运营能力,以保持其竞争力。因此,员工必须了解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跨文化关系并进行有效的沟通。

 

旨在促进将跨文化沟通和人际关系建立技能转化为工作绩效的各种活动,将在帮助公司提高培训培养的投资回报、建立全球化能力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表明,通过加入特定技术,跨文化沟通技能可以得到有效的强化,帮助学员做到学以致用。具体来讲,我们发现:与单一的培训相比,“技巧演练”、“应用支持”和“学习强化”三者的结合,能让技巧使用达到翻番,同时使工作绩效提升48%。

Michael Leimbach, PhD

Michael Leimbach, PhD, is a globally recognized expert i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s Vice President of Glob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Wilson Learning Worldwide Inc., he has worked with numerous Global 1000 organizations in Australia, England, Germany, Japan, South Korea, Taiwan, and throughout the United States. Over more than 30 years, Dr. Leimbach had developed Wilson Learning’s diagnostic,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capabilities, published over 100 professional articles, coauthored four books, been Editor-in-Chief for the highly acclaimed ADHR research journal, and is a frequent speaker at national and global conferences. He also serves on the ISO Technical Committee (TC232) on Quality Standards for Learning Service Providers and on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 Dean’s Advisory Board.